
陈菊芳原本结婚后一直靠买猪肉做生意,因她为人处事和和气,从不斤斤计较,生意一直很好,生活也过得舒心和睦,安逸自在。但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她婆婆患老人痴呆,那一年婆婆经常离家出走,家人总是要出去寻找,每次寻找都是提心吊胆,像是打了硬仗一样。长此以往,全家人都不能安心工作、生活,因此陈菊芳思来想去,为了照应婆婆只好放弃猪肉买卖的生意,专心在家照料婆婆。那段时间里,她带着婆婆奔走于常州的各个医院就诊,仔细询问,医生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地记在心头,她说医生叮嘱她:“家人要与老年人多沟通、带着她出去散散心、帮助老人动动脑筋等”。她听了医生的话后,在家就天天与婆婆唠叨家常,就算婆婆说的话颠三到四,她都不厌其烦的去倾听,去帮助婆婆纠正话语顺序。而在这同一年,陈菊芳丈夫的婶婶也病倒了,脑筋有时也糊涂,正是需要子女照顾,然而家中的儿女们都在上班无人料理,就拜托陈菊芳一起照应。陈菊芳一下子担当起两个老人的料理工作,十分忙碌,因此田地也荒废了。田地一直是农人心中的宝,是收入来源,而陈菊芳愿意为老人放弃田地的耕种,足见在她心中家人的身体安康是最宝贵的财富。
后来,陈菊芳发现村中有很多的老年人因子女们在上班,无人照应,有时老人发生意外后还没有人晓得。也有一些家庭中老人瘫痪,子女们只好放弃工作,在家料理,但俗话说长病无孝子,子女们放弃工作后,家庭生计是个大问题,吃饭看病都需要钱,照料瘫痪老人也不容易,时间久了子女们内心或多或少有些疲惫与厌恶,甚至兄弟姐妹中为了照应老人而发生很多矛盾,让家人伤了心,老人寒了心。因此陈菊芳突然有了个想办个养老院的想法,就与村中几个要好的妇女姐妹们商量下,结果大家一致赞成,认为这种方法很好,既能照顾了婆婆、婶婶还能解决了作为其他子女们的难题。那么怎样来护理老人呢?经四处打听后,了解到在隔壁官林镇,有个户大姐也办了养老院的机构,就去拜访吸取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会排泄在床上,即使带了口罩任不能消除那种异味,她常因此吐地一塌糊涂,甚至想放弃办养老院。院中的大姐见她想放弃了,就开导她:“让老年人在晚年中得到温馨与关爱,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养老院是为亿万家庭付出,替天下儿女尽孝,所以要对这个事业充满激情,为养老事业奉献一片爱心。”陈菊芳听了颇有感悟,自己也有儿子、孙子,自己要为他们做个好的榜样,帮助更多的家庭。
学习了半年如何护理老人,她风风火火的回家把家中那套房子改装了下,在安全的设施上、厨房的食品消毒等各个方面的标准上都作了一个详细的规划。就开始收养老人了。她在村周边收养了能自理的3人、半自理的老人有8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有9人。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患慢性疾病、有褥疮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她每天为他们擦洗身子、喂水、喂饭,每隔两小时左右翻身一次,空闲时还要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的发生。她常常还要帮助老人洗头、洗脚,特别是口腔的护理,指甲的修理。除此之外每天还要按时给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服药,随时观察病情,如有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联系医生。对于半自理的老人进行为他们康复活动,同时还要帮助半自理的老人进行一些康复活动。
仁与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空只是难以被发现,被铭记。仔细发现其实仁孝之人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只是我们不去关注或者根本不愿去关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大爱之举,如和煦春风,冬日暖阳,温暖人心。倡仁孝,行仁孝,让大爱之举遍布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