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一切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孩子喝水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是孩子喝水的问题却牵动着许多家长们的心。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园没有主动喝水的意识,有时迫于教师的“强制要求”孩子们会去喝水。幼儿年龄越小,体内所需水份比例就越高,及时的补水对幼儿身体发育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自觉足量的喝水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幼儿 喝水 健康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具体要求幼儿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幼儿年龄越小,体内所需水份比例就越高,及时的补水对幼儿身体发育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自觉足量的喝水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园的“营养与健康”园本课程,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园没有主动喝水的意识,需要老师提醒后才会去喝;有的孩子不喜欢喝白开水,故意不在园喝水,靠午餐喝汤来维持;有的孩子不会照顾自己,不会主动喝水,口很渴了才想要喝水;有时迫于教师的“强制要求”下会去喝水,但是如果教师稍有忽视,有的幼儿就趁机少接水、或不喝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每天更需要保证一定的饮水量。我们在幼儿园中还要有一些办法引导幼儿积极自觉地饮水。
一、存在问题
1.忘记喝水
有的孩子是忙着玩耍或者是专注游戏就会顾不上喝水,每次在教师的提醒下去喝水,由于教师一再提醒,只得应对一下。
2.不爱喝白开水
很多孩子平时在家只喝饮料,对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毫无兴趣。
3.控制不好饮水量
小年龄的孩子对于饮水量的把握是有困难的:要么只喝一丁点儿,要么满满一大杯。接得太少显然不能满足其基本生理需要,而接得过多则喝不掉,又不敢倒掉,只得强迫自己喝下去,久而久之便对喝水产生了恐惧和排斥心理。有的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也会无节制的喝水。
4.秩序混乱,习惯较差
孩子年龄越小,自控能力就越弱。在接水时他们常常你推我攘,结果将水洒得到处都是。有的孩子还会边走边喝,有说有笑。
为了保证孩子的饮水需要,让喝水成为一种习惯,我们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指导策略
幼儿胃容量相对还较小,水分摄取的来源(稀饭、牛奶、豆浆、菜汤、水果等)也很丰富,一般不建议额外过多补充水分,否则很可能就影响到进食量,进而减少其他养分的摄取。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差,不能主动喝水,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孩子有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规则,让孩子在情境中练习,养成自觉喝水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饮水习惯
要使幼儿养成喝水的好习惯,最好要形成合理的生活制度,促进幼儿在大脑中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为了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家长、教师不必端着杯子追着孩子去喂水,而应让他自己喝水。所以,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在家中都要让幼儿养成。
1.定时喝水,保证喝水量
幼儿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自己的事情。一玩起来,吃饭、喝水、大小便,什么都顾不得了。所以,每天要安排幼儿定时喝水的时间,要求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定点的时间都要喝水。晨间户外游戏幼儿活动量大、消耗体能多,外出前喝一次水。点心时有一次喝水的要求,集体活动和游戏时间有一个多小时,这段时间幼儿定时喝水一次,午睡起床后要定时给幼儿喝一次水,但是有的幼儿在定时喝水时只喝少量的水,为了保证幼儿的喝水量,刚开始老师亲自监督,幼儿适应后,可以让幼儿互相监督,慢慢地帮助幼儿养成自觉的行为。
2.随渴随喝,满足身体需要
在培养幼儿定时喝水习惯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培养幼儿随渴随喝的习惯。由于气温不同,幼儿活动量大小不一样,饮食结构、身体状况也不一样,定时喝水未必能满足所有幼儿对水的需要,他们随时有渴的可能。所以,在幼儿活动中、游戏中要提醒幼儿随渴随喝。特别是在户外游戏时间段,幼儿在运动期间出汗多,容易造成身体缺水,幼儿园特意在户外活动场地设置了喝水点,让幼儿有需要的就可以去喝水。
3.正确喝水,保证身体健康
饭前、饭后半小时之内尽量不喝水,幼儿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的功能和数量一般比成年人要差,大量饮水会稀释消化液,导致消化不良。而且饭前大量饮水会使小儿产生饱胀感,减低食欲,长期如此会导致营养不良。睡觉前尽量不喝水,小儿肾脏功能较成人差,睡前大量饮水会加重肾脏负担,并影响小儿睡眠。幼儿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喝水。剧烈运动后幼儿心脏跳动加快,喝水会给心脏造成压力,容易产生供血不足。
(二)创设生动的教育环境
1.接水提示图
为了引导孩子喝适量的水,我们在饮水机后面的背景墙上贴了三幅喝水示意图。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花朵的枯枝和一只只盛着少量水的杯子,提示孩子如果只喝一点点水,身体也会像那些植物一样枯萎。第二幅图画的是带着伤心表情的花朵和一只满得快溢出来的水杯,提示孩子水不能接得太满,以免水洒出来。第三幅图画的是一朵盛开着的微笑的花朵和一只盛着适量水的杯子。此外,为了让孩子容易掌控接水量,我们还在杯子外壁画了一条波浪形的刻度线,以提示他们接取适量的水。简单的示意图和小小的波浪线让很多孩子在接水时学会了自觉对照,互相提醒。
2.排队小脚丫
孩子们在喝水时也会按照要求排好队的,等待接水,但总是有的孩子接水时,后面的孩子一拥挤,碰到前面的幼儿,导致洒水、烫手事件的发生。为了让幼儿养成喝水排队不拥挤的好习惯,可以在喝水区贴上六对小脚丫,每对小脚丫前后留有活动的距离,让幼儿不再有碰撞。再编首儿歌:“端起小杯子,站上小脚丫,排起小队伍,等待把水喝”。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很有秩序的排队喝水了,而且也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我们必须要等待。让孩子学会等待。为了避免孩子们在接水过程中挤推,我们吸取了公共场所中采用的“一米文明等待线”的做法,在饮水机前半米处的地上黏贴红色不干胶,做成了一条等待线,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做到文明取水。有了这条半米等待线,孩子们再不会因为挤推而打翻水杯,造成地面湿滑或被水烫伤了。
3.喝水展示墙
为了巩固幼儿喝水习惯的培养,也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一天的饮水量,班内还可以设定喝水展示墙。到晚上离园前,教师及时的统计好幼儿一天的喝水量,对喝足水的孩子及时的表扬,促进幼儿喝水习惯的巩固。同时,家长接幼儿的时候也能对孩子在园的喝水情况一目了然,省却了反复的询问和叮嘱。孩子年龄越小,游戏氛围的营造就越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创设了一个“喝水角”,各班的展示方式不一,有的按班级孩子人数用纸折了花朵,并把它们固定在墙上,每朵纸花上方贴一个孩子的照片。我们还准备了水滴,装在旁边的盒子里。孩子每次喝完水,就可以从盒子里取出一个水滴,插进代表自己的那朵花瓣里。有的班教师更加细致,在喝水角每个孩子的照片设置成花骨朵,在旁边投放了三种不同的花瓣,喝了少量水的贴小花瓣,喝了半杯水的贴中花瓣,喝了满杯水的大花瓣,等到一天活动都结束时,一天的喝水量非常的明了。
(三)改变幼儿的饮水观念
1.白开水更营养
现在的超市、广告中到处都充盈着各种美味香甜的饮料,直接刺激着孩子的视觉和味觉,让孩子们无法抵御这样的“诱惑”。这些果饮料、奶饮料,让孩子们爱不释“口”,以至于把人体最基本的对水的需要“抛掷脑后”。在家中孩子们只要想喝饮料,经过一番哭闹、哀求一般都能如愿以偿。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特意设计了一节健康活动:《我喝过的水》,改变幼儿的喝水习惯。
2.教师示范更直接
在一天的活动中,教师也是要喝水的,教师的饮水行为也会间接地影响孩子。所以,教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和幼儿一起饮水、和幼儿一起做饮水记录看看老师喝了几杯水等方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班上保教人员的一致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能做到思想统一,明确本阶段的重点,要求一致,共同了解和及时掌握幼儿的情况和变化,注意互通情报,努力掌握不同孩子们的特点:哪些贪玩,哪些动作慢,谁知道要水喝,谁不爱说话,谁不爱喝水以及刚病愈等,做到心中有数,能有针对性地细致照顾好每一个孩子。
3.营养魔水更丰富
为了让孩子爱上喝水,我们还设法让白开水变得有吸引力。我们经常会切一些水果片放在孩子们的水杯里,如香蕉、草莓、柠檬等,让他们对白开水产生新鲜感。现在,有的孩子会主动跑过去看看自己的杯子,然后兴奋地告诉大家:“哈,今天要喝的是苹果水哦!”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喝水。扁豆汤、玉米汤、小米汤、白米汤,这些都是上好的饮料,扁豆补脾,脾气好态度也好。腊月正好适合喝桂圆汤。平常偶尔(两周一次)喝一次桂圆汤、现磨豆浆。在伤风感冒季节可以煮土豆水喝,土豆治咳嗽。另外,在小儿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可以煮莲藕扁豆汤让孩子喝,取新鲜的莲藕和新鲜的扁豆,煮得烂烂的,这个汤就是防止小儿手足口病的。
4.家园合作更有效
有些幼儿不爱在幼儿园喝水与家庭的饮水方式有关,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五天内都遵循良好的喝水常规培养习惯,可是在回到家中的两天里,没有了教师的鼓励和提醒,换来了家长的溺爱,相信无论是什么样的好习惯也样不成。因此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培养孩子习惯上显得多么重要。我们要主动与家长联系,把班级内喝水习惯培养计划向家长说明,告诉家长幼儿园的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家中尽量不储存饮料,更不能把饮料当成奖励。耐心细致地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从而使保教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所以,我们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饮水情况,让家长引导幼儿多喝白开水。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么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周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长久的、耐心的教育,家长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孩子一定会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武进高新区北区 壮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