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家教园地
不掉米粒 从我做起

【发布日期:2016-11-24 21:44:28】 【字号: 】 【打印

 

  【内容摘要】:

  幼儿早期教育是人类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基本素质形成及各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而进餐教育也是幼儿健康驾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入园的幼儿大多数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进行餐桌上的精细化管理,让小班孩子的餐桌也变得洁净起来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不掉米粒、对策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膳食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挑食、吃饭掉米粒、注意力不集中、边玩边吃等等,小班幼儿则处于从家庭生活转到集体生活的过渡适应期,不正确地引导会养成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影响孩子的身体发展。现在刚上小班的这群孩子不会吃饭,送给我的第一个见面礼是掉满桌洒满地的白白米粒。于是,我强烈地感觉到培养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但是,如何让这群娇生惯养,还不会主动用勺子吃饭的孩子进餐时保持餐桌的干净呢?如何进行餐桌上的精细化管理,让小班孩子的餐桌也变得洁净起来呢?然而小班幼儿的进餐掉米粒问题也是教师最头痛的一个大事情,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进餐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本班幼儿进餐掉米粒的情况现状分析——以小一班为例

  我班30名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因此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个性,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骂等,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按理说现在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比较高,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家长们都是不遗余力地准备各种可口的饭菜引起幼儿的食欲,幼儿的进餐情况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可是并非如此。通过开学初对班级30名幼儿家访调查中发现。有40%左右的幼儿自己能够使用餐具进食,但平时还是以家长喂食为主、有30%的幼儿完全由家长喂食,不会独立进餐,只有10%的幼儿才是平时真正会自己独立进餐的,而且30名幼儿中有挑食、偏食现象的占70%。可见,饭菜的优劣与幼儿午餐习惯的差异并不成正比。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通过对幼儿在园的进餐习惯中观察到:除了毛毛、轩轩等四五个孩子能独立进餐外,其余都或多或少需要老师喂,部分幼儿象其其、盈盈等面对饭菜束手无策只会坐等,需要老师多次提醒督促才会吃饭。有好几个孩子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甚至还哭着喊奶奶来、妈妈来,真让你哭笑不得。通过对幼儿日常进餐习惯观察和家访中发现,多数幼儿根本不知道一口饭一口菜和餐时保持“四净”且餐后整理的常规。特别是每天吃好饭教室里的现象真是一塌糊涂,桌上、地上、幼儿衣服上,甚至有的孩子头发上都是饭粒。还有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例如:今天吃的是肉糜蒸蛋,孩子们都很喜欢吃的,当老师介绍完菜之后,立刻就有几个孩子说到:“我最喜欢吃了。”于是当孩子们拿到饭之后,大家就埋头吃了起来,看着他们大口大口的吃着,就知道今天的饭菜很合他们的口味,可是像往常一样在许多孩子们的面前都掉下了许多的饭粒。

  二、造成幼儿进餐掉米粒的原因

  (一)幼儿自身因素的影响。

  1.挑食

  在幼儿园的幼儿吃饭时饭桌上经常可以看到被幼儿选出来的各种菜,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不喜欢吃的这些菜大多是香菇、洋葱、青菜、胡萝卜、紫菜、西芹等带有浓重气味的菜,有些幼儿只吃白饭不吃菜,体内则易缺乏蛋白质、矿物质,还有一些只吃肉、蛋,则体内易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儿童的饮食健康、营养均衡不容忽视,家长和幼儿园都要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挑食的现象在小班表现得特别明显,而挑食是导致孩子掉米粒的主要原因。

  2.吃饭特别慢

  每个班几乎都会有5-6个孩子吃饭特别慢,其他的孩子都添过饭了,而这几个孩子第一碗饭还没有吃完,原以为是因为这些孩子天生饭量小,但通过观察才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有老师喂饭,他们同样可以按时按量吃完,还会吃的很香的样子,有些还可以添饭,通过对家长的了解才知道,原来这些孩子都是平时在家里,有家长喂饭的。还有很多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和身边的小朋友说悄悄话,这也是吃饭掉米粒的一个原因。

  3.边吃边玩,注意力不集中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很多,有了许多的小伙伴,吃饭的时候就难免会边吃饭边玩,把饭粒撒了满桌子,很浪费,也很脏,还有些孩子把自己不喜欢吃的或者是吃不完的饭菜舀到别人的碗里,所以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告状:老师,某某小朋友把饭舀到我的碗里了。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1.平时家庭中太过自由的饮食习惯。

  现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了,许多幼儿家里堆满了各种零食,家长往往也不会去限制幼儿,只要幼儿想吃又吃得不过量,都会满足他们。但幼儿毕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想吃随时都会吃。一旦零食不断,到了中午该吃主食的时候就没有胃口了,影响了幼儿正常的进餐。久而久之不良的午餐习惯就形成了。

  2.家长的过于迁就、溺爱。

  如今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生怕孩子长得太瘦弱,营养不良而影响正常地生长发育,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这种情况在爷爷奶奶带孩子时,往往表现地更加明显。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玩边吃或边看电视边吃,有时还变着花样哄孩子吃,而幼儿其实已经吃饱了,他们并不想再吃。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养成了挑食、厌食、偏食、吃饭慢等不良的午餐习惯。

  3.家长由于客观原因,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

  有的幼儿其实具有独立进餐的能力,有时幼儿甚至会向父母提出独立进餐的要求,但是父母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幼儿的要求。例如:有的父母中午下班有条件自己带孩子吃饭,但时间比较紧张,下午还有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耐心等待幼儿独立地吃完,于是家长就一手包办,把饭菜喂完了事。有的家长觉得幼儿自己吃饭会把衣服、餐桌、地板等弄得一塌糊涂,有时还会用手抓饭,为了避免打扫卫生的烦恼,往往选择喂饭给幼儿吃,觉得这样又方便又卫生,孩子吃得也多。时间一长,这些幼儿就失去了独立进餐的锻炼机会。

  4.幼儿性格特征的影响

  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模仿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同时也可以是自己周围的朋友,有时幼儿之间的相互模仿会更加频繁。偶尔有一位幼儿在吃饭时玩勺子,旁边的幼儿立即就会跟着做。一名幼儿说吃不下了,其他幼儿也会说不想吃、吃不下,这也导致了幼儿形成不良午餐习惯的原因之一。

  三、对策与建议

  1.语言提示

  又到了进餐时间了,这个时候常常是老师最忙的时候,因为虽然已经到了中班,孩子们的进餐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可是每次吃完饭后,桌子上总会剩下许多的饭粒。我照旧立刻提醒到:“有小朋友的饭粒掉在桌子上了,赶快捡起来。”在我的提醒下许多孩子都在捡饭粒了,这时菲菲大声地说:“我妈妈说了,掉在桌子上的饭粒可以吃的”说着他就将饭粒吃了下去,其它孩子也照他做了,桌子上立刻变得干净起来。可是我低头一看,在他的座位的地上也有很多的饭粒,我就说“你们看地上也有很多饭粒……。”我话没有说完菲菲立刻说:“地上的饭不可以吃的”我借机追问道:“那地上掉了这么多饭粒,怎么办?”谁知许多小朋友都自告奋勇的说:“我知道,我知道,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纷纷捡起地上的饭粒,往垃圾桶里扔去……。

  我们请孩子们不要将饭粒丢到垃圾桶里,而是送到指定的一个小碗中,于是孩子们一个一个都捡起地上的饭粒,送了过来,眼见小碗里的饭粒越来越多,不一会等孩子们都吃完饭竟有了大半碗,于是我组织孩子们都坐下,让他们看了看小碗中的饭粒问道“你发现地上我们捡来的饭怎么样?”“很脏”,“很多”……“如果这些饭是干净的够不够你吃呢?”当我问道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们都捂着嘴巴在笑,我于是提醒他们:“还记得非洲那些黑人小朋友么?”(这是我们在粮食日活动中的内容)。这个问题显然让他们想起我们曾经看过的世界上很多在挨饿的人,于是纷纷止住了笑声。这时我又让他们说一说,这些饭粒不脏的话还可以帮助谁,当他们回忆起许多需要粮食的人时,我问道:“现在,这些饭菜还能帮助他们吗?为什么?”“不能,脏了。”“那怎样才会不脏呢?”“不要掉地上。”“吃饭时注意。”……经过这次特殊的回忆教育,我们发现,孩子们吃饭时真的很少掉饭粒了,而且在平时如果他们忽视了,我们只要说一句:“想想那些挨饿的人吧。”他们就会立刻知道珍惜粮食,不浪费了。

  2.通过榜样作用,时刻给幼儿以正确的示范

  教师常常是幼儿模仿的最直接对象,因此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午餐习惯严格要求。让幼儿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师吃饭多么安静、专注,食物残渣收拾得干干净净,幼儿也会被感染。除了教师亲身的示范外,可以发掘幼儿中表现突出的,及时地给以表扬,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这样也满足了幼儿好模仿的欲望。对幼儿来说,身边的伙伴更加真实。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渐渐地让他们在正确进餐的轨道上迈进

  3.文学感受法

  文学作品中有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能帮助孩子辨别是非,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因此,在帮助孩子知道“吃饭时应该不掉米粒,保持餐桌干净”这个道理时,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从网络上下载视频故事《不掉米粒的大公鸡》,激发孩子产生不做漏嘴巴小朋友的愿望;带领孩子朗诵古诗《悯农》,帮助孩子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同时,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画面,冲击孩子的视觉,给久居城市的孩子一个感受米饭来之不易的直观印象。当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仅仅选择一两个文学作品,是杯水车薪,还必须让孩子们懂得这样的道理:掉米粒是一个不被大家喜欢的行为。于是,我还常在餐前自编故事,把班上不掉米粒和掉米粒的孩子,改编成多个版本的童话故事里的主角,孩子们听得不仅认真,而且评得也激烈。每一次故事讲完,孩子们总会激动地评说:“熊宝宝吃饭掉米粒,大家都不喜欢。”“兔宝宝吃饭干干净净,大家都喜欢。”

  不要以为孩子能正确地辨别是非,就一定能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最初的午餐过程中,只要发现有同桌掉米粒,孩子们总会嚷嚷:“掉米粒,我不喜欢你。”而自己的餐桌前仍然掉满米粒。由此可见,他们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他律”行为。当然,这也是一个很珍贵的行为。

  4.理论引领法

  有一个故事,大概内容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脏东西出现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在此丢弃垃圾,丝毫不觉羞愧。这就是大家早已熟知的破窗理论。引申开来,如果我们让孩子们在一个掉满米粒的餐桌上就餐,那孩子们自然而然也就会把更多的米粒掉在餐桌上。所以,每次午餐,我们总会备好一块抹布,看到哪个孩子桌上有汤水流淌,就立刻擦掉;看到哪个孩子碗边有米粒,就主动捡起,放在托盘里。无声地语言,细节化的行为,洁净地就餐环境,让孩子们强烈地产生保持桌面干净的行为意识。果然,很多孩子就餐时,时常会很在意地检查自己的餐桌是否干净,也会主动捡起掉落的米粒。

  看来,孩子们的行为已经由他律走向自律。他们已经开始把不掉米粒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并积极主动地表现出来,吃饭掉米粒的现象果然一日比一日少了。

  5.照片表扬法

  表扬是一个催化剂,它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因此,每次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时,我们从不吝啬表扬的话语。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投孩子所好,拿起照相机,将孩子和干净的桌面一起留在镜头中,并通过电视机播放出来。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奖赏,每当孩子们欣赏着电视机里自己的照片,听着我们的表扬声,他们的脸上总是充满喜悦与激动。

  用照片的形式,让孩子们重温就餐情境,再次强烈地感受了不掉米粒就是一个受到大家喜欢的行为。要知道,这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过程。同时,无形中也再次巩固了孩子们不掉米粒的好习惯。

  总之,对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有趣、直观、形象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孩子们在餐桌上的表现恰如一个个小绅士和小淑女,餐桌始终保持得是那么洁净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中养成了一个不掉米粒的好习惯。(武进高新区北区 壮苏君)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妇女联合会 Copyright © 2010 Wujin Changzhou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一号楼4楼 电话:86310047 邮编:213159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