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家教园地
磨合出“专属”的教养方式

【发布日期:2016-10-26 09:48:45】 【字号: 】 【打印

 

  许多权威的家庭教育理论书中,常常把家庭对儿童的教养方式概括为四种:权威型、放纵型、溺爱型、民主型。此次在全国妇联举办的家庭教育指导专题研修班上,我从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那里,又听到了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是约定俗成的,流行很广的。

  可在现实中,这四种方式能截然分开吗?我觉得值得探究。

  完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其实质是专制。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时,观念保守,模仿或沿袭原生家庭的做法,造成很严重的亲子冲突。形成这种教养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的懒惰,不愿意化精力和时间与孩子共同成长。我的一个年轻邻居,曾多次和我探讨他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他自己就是被父母打出来的。但他儿子倔强、好动、木纳、反叛,而且打骂无用;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吧,他害怕失败,懒得钻研,就选择了老一套,省事!在“传统”和“现代”间徘徊了两年,孩子已经四岁了,他依然没有“搞定”儿子。

  那权威型是否一点用处都没有呢?不是。我赞同一些专家的说法,某些时刻,适度的“打”,是一种有效的惩戒。

  放纵型教养方式大多是受西方育儿观念的影响,也是某些父母懒惰的结果;有时,是孩子的反叛让父母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我朋友的女儿在英国读研究生期间有个邻居,父亲是国内某著名高校领导,这个多才多艺的男孩出国后,毫无自制力,有钱大吃大喝,疯狂购物,无钱饿几天,还厚颜无耻求“包养”;平时常常揩同伴的油,逃避负责;甚至吸食大麻,赌博,作业请人代做,连毕业论文都要父亲帮忙写。这样毫无自律的孩子,其实就是家庭放纵型教养的结果。

  但有时候“放纵”也是一种信任。我的一个朋友也曾“放纵”过她女儿,她女儿在考研期间,加入了一个考研群,常常说起“老李”给她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考完研,要到武汉去见这个“老李”,很多人善意地提醒她,不能让孩子去,太危险了。但朋友信任女儿,让她去了,只是要求女儿到达时电话报平安!女儿就是在这样的“放纵”下,逐步走向成熟的。

  溺爱型教养方式,我觉得更多的是父母需要满足自己的心理缺失,是父母过分依赖孩子,或者是过分感性,缺少理性。有一个学生,从职业学校考取了二本高校,母亲嫌学校太远、不放心,提前内退,去远方的城市陪读了四年。女儿读完大学,顺利地考取公务员,结婚生子后,母亲又帮带孩子,一切都很顺利,但是,大学三年级时,父亲曾离移情别恋过。尽管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父母复合了,但情感裂痕很深。没有父母的恩爱,孩子的幸福,也要大打折扣的吧?

  但以“溺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是很多中国父母不懂,也不理解的。有个七个月的宝宝,坐在桌边的小坐车里,她父母和我们在桌上吃饭,没多久,她就开始哭闹。一抱起来她就停;一放进去马上又哭。我提议,把她抱在手里,让她看到桌上的人们。果然,她就安静了。有朋友说,你这不是溺爱吗?我认为,满足她们被关注的需求才是真爱。尽管她们还那么小,但她们是懂的。当孩子哭闹时,妈妈的拥抱,能让孩子平静下来,这种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常被误解为溺爱。

  民主型教养方式,其实质是尊重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也符合教育的规律。我在网上读到陆士桢教授的一篇文章,《我曾是位“差生”的妈妈,不是“精英”家长》,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儿子成长的历程。从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申请了国外的大学,留学归来,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陆老师的观念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比世俗的成功更重要。民主型教养,最后成就了儿子!

  可家教中对“民主”的误读,却是要命的事。两年前有个朋友和我聊了她上初一的女儿。她说,她一直是自己坚持学习进步,给女儿民主。今年,她希望初中毕业的女儿,尽快进入雅思学习,可女儿却时刻手机不离身,和一帮朋友玩得晨昏颠倒。我听她在Q上这么说,忍不住冒了句:如果是我女儿,我早就动手了!没想到,她居然带女儿去南京,报了全封闭雅思班。可学习结束后,女儿以各种理由,坚决拒绝报十月份的考试。当她把孩子带到我面前时,我懂了:长期以来,她把放纵当成了民主!

  因此,我觉得,每一种教养方式都不是绝对的。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文化、遗传、环境、经济、特点;每个家庭都因地域不同,社区不同,邻里不同,而有不同的生存方式。而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自身的特点,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也影响着家庭对他们的养育。我们只有灵活、灵动地选择养育方式,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想以三个关键词来明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最可取。

  一是批评。

  权威型父母把批评当成促进孩子成长的利器,谁知却泛滥成了“语言杀手”。优酷上有多个视频,说明语言冷暴力对孩子的杀伤力:《是人都比你强》、《废物》、《怎么不去死》。也许父母的本意是并不坏,却因用词不当,让孩子迷失了自我,毁了他们。

  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尊重,批评成了任意发泄自己对他们不满的工具,致使这些孩子不能自立,没有自信,更缺乏责任感。

  放纵型父母疏离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批评也是没有分寸,或者没大没小乱说一气,或给孩子冷漠感,导致极度缺乏安全感!

  只有民主型的父母,当孩子犯错时,是就事论事的批评,不涉及孩子的尊严,不翻旧账,不侮辱人格。给孩子的感觉是:这件事你做错了,但你依然是一个好孩子,改了吧!

  二是规则。

  这个行为的争议很大。有人说,父母给孩子定规矩,就是耍流氓;更多的人信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放纵型和溺爱型父母自身常常缺少规则意识,对孩子喜欢起来亲亲,不喜欢起来一顿打,任性而为。因为没有规则,也就没有为孩子划定活动界限,孩子要么畏惧胆小,要么无法无天。

  权威型父母则过分强调权威,孩子常常被规则捆绑,无法创新。

  民主型父母会为孩子设定好一个界限。孩子可以在这个范围里,尽自己的能力活动,取得最好的学习和活动成果。那些父母没有文化,却能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家庭,常常都是因为父母具备朴素的民俗文化传统,懂规则,讲家风,自身勤劳朴实。我的一个亲戚,父亲是文盲,母亲上过小学,但两个儿女都是学有所成,双双硕士毕业,就职于高校和研究所。这和父母在家庭生活里懂规则、讲规矩有密切的关系。

  三是陪伴。

  在如今信息化、金钱化的社会里,陪伴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我认为,要懂孩子,就要陪。权威型父母陪孩子是寻求掌控,变相监督,甚至监视,孩子会舒服吗?乐于你陪吗?溺爱型父母陪孩子是处处代劳,是剪掉孩子飞翔的翅膀;放纵型父母不愿意陪,“孩子到时候自己会长大的,陪他干嘛?”嫌烦。而只有民主型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心和孩子贴得紧紧的,共同讨论问题,沟通情感,一起解决难题,与孩子共同成长,成就两代人美好的人生!

  四种教养方式,落到现实中,我觉得应该坚持三个“适”,即“适合、适度、适中”。

  适合,是你选择的教养方式,要适合你的家庭情况和孩子的实际。合适的才是最有效的。是胡萝卜的种子,无法种出苹果来——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适度,就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民主型教养,不是放纵,也不是权威。但它又需要适度的权威,适时的“放纵”。张弛、松紧都需要父母在分寸上拿捏。

  适中,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中庸之道。不急不慢,不激进又不落后,不唱高调又不冒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家人过好每一天。对孩子的要求适中,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养成他们不断进步成长的习惯!

  所以,我的观点是:磨合出“专属”的教养方式!

  经过亲子间的“磨合”,就获取了你们家独有的,“专属”的教养方式。它也许不华丽,不夺目,无法复制,没有理论高度,但一定是能托起全家希望,协助孩子走向美好明天的!

  作者:曹海音(武进区妇联儿少部部长)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妇女联合会 Copyright © 2010 Wujin Changzhou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一号楼4楼 电话:86310047 邮编:213159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