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的含义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65岁)占总人口比重8.9%; 2011年达9.1% ;2012年比重达9.4%。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界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需求问题逐渐被提高到了一个需要关注的层面。如何让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值得深思。为此,根据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对东庄社区内老年妇女群体的生活现状和需求进行系统分析,以探索出适合他们的晚年生活新模式。
二、社区基本概况
东庄社区辖区面积1km2,户籍人口5885人,其中,老年人(≥60周岁)667人,女性367人,老年妇女中原自然村有276人,小区有91人,还是以原住民为主。因社区地处中心城区,生活状况优良,因此总体而言,社区内的老年妇女身体尚可,生活较为满意。
1、物质生活方面
1)生活条件
我社区有自然村,有商品小区,一部分老年居民是拆迁安置户,总体生活较为稳定,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物质上可以说完全满足了居民的各种需要。目前,居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妇女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水,电费等。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比例占用较大。大多数老年妇女日常生活都很简朴。在穿着方面,以功能性选择为主,在款式、品牌方面无特别要求,大多数衣服由子女提供;在饮食方面,以粮食蔬菜为主,注重营养搭配,20.7%的老年人很少吃荤菜;在居住方面,80%的老年人与子女分家单过,大多数居住在老屋、偏屋、小屋,也有老人住在外出打工子女家为子女看门;在出行方面,7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在家周围进行活动,比较少去城里,因购物、探亲、就医等原因需要出行的,一般由子女代劳或者陪同。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老年居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社区医务室,另外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居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较为普及,但据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居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一般老年居民都有退休金,即使是失地农民,也有700块左右的退休金,而且每年都在10%的比例上涨,应该能满足基本需要。
2)身体状况
高血压在老年妇女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女性一般不抽烟喝酒,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妇女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社区的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看,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大部分居民能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10点——早5点),个别能有8个小时,睡眠较为充足。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5岁,而且女性比男性要长寿,但以上所反映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精神生活方面
1)心理健康
老年妇女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或分家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2)娱乐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精神生活在老年妇女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许多闪光之处:有享受生活的;有学习不怠的;有发挥余热的;有钟情文体娱乐的,内容之丰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着一群充满活力的银发人群,清晨世纪公园及社区里有他们锻炼的身姿,傍晚广场上有他们娱乐的背影,原来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多彩,原来老年人对生活也怀有如此的热情,甚至比起年轻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次调查显示,有82.3%的老年人养有花或其他植物,有59.7%的老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40.3%的老人经常下棋,有36.4%的老人经常读书,有34.5%的老人学习书法和绘画,有21.5%的人参加过老年协会,有三四成左右的人参加过老年大学的学习。还有许多老年人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希望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虽然我们发现部分老年人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安度晚年生活,他们经常与家人、邻居、朋友打交道,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做不到这点。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缺乏继续工作的机会
有88%的老年妇女退休后不再继续为社会工作,难道这些老人都不具备工作能力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6-8%的老人表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满意。也就是说余下的90%的退休老人并不是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牌,他们中的大多数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其中也有不少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几十年工作经验的。一方面,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看,一些老年人表示退休后在家不知道干什么,精神也很空虚,而造成他们精神空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后的他们失掉了生活的目标和重心。他们中有不少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但却没有很好的机会让他们为社会作贡献。于是他们只好转而靠打麻将、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有的老年人甚至认为自己老了,没有价值了,是家庭的累赘,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乏味,不空虚呢?另一方面,眼下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问题,仅仅由于这些老人的年龄而弃这些有能力、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不用,岂不是极大的浪费?综上所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总的来看还是有提升空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于退出工作岗位的老人来说,他们依然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实现自我价值。
2、子女关怀不够细致全面
有不少老人表示,子女对他们是尊重和关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认为子女对他们非常尊重和关心。有17.8%的家庭关系一般,只有14.8%的老人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约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儿对他们的关心应该更细致、周到一些。几乎所有的老人表示,希望有子女陪在身边,并希望不在家中住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由此可见,子女是老年人的依靠,他们希望子女能善待他们,多和他们交流和沟通。然而,绝大多数老人都承认与子女存在“代沟”问题。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与父母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沟”会越来越深。在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只有30.4%的家庭做到完全开诚布公,有47.7%的家庭会有一定的交流和商量,剩下有11.9%的家庭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就很难感受到来自子女的那份温暖。
3、缺少合理引导
作为社区,对老年妇女文化活动这一块相当重视,在资金、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等方面做的还可以,也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但是人们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村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没有人愿意出面组织出面开展活动,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另外有些时候内容不健康(麻将、纸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动),因为是长期风气引起,也不是社区层面能解决的问题。镇、社区两级专兼职老龄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乡镇基本没有老龄工作专职办事机构和人员,大多都由民政专干兼任。由于基层人手少、任务重,老龄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乡镇老龄工作尚且如此,社区老龄工作可想而知。因此能积极引导的人才越显珍贵。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多数为老年人。他们有原文艺队成员,有的会唱戏、扭秧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能再重现年轻时的辉煌,他们不能再进行腰鼓,舞狮等剧烈活动。而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去学习,且大多数要工作,因而即便有人组织也没人会参加这些活动。
4、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从需求角度而言,一方面,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快速上升。随着年轻劳动力不断对外输出,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老人村”、“空心村”也将逐渐增多,留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日益凸显,必须依托社会服务发展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购买服务能力较弱,难以获取社会服务。通常能靠子女就靠子女,不能靠子女的靠自己。大多数受访老年妇女认为去机构养老有损颜面。从供给角度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问题在于硬件短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设施简陋,在保障民政服务对象之外,难以满足社会其他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问题在于软件不足,目前已有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许多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人员短缺、专业性不足和运营经费无保证等问题。一般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家庭养老。绝大部分老人依靠家庭养老,有的与子女就近单独居住,有的与子女同住,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基本都选择在自己家里养老。二是社区居家养老。近年来江苏省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目前,苏南、苏中、苏北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71%、63%、5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送进家门和走出家门的服务,但整体而言还在探索起步阶段,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三是机构养老。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的困难老年人可以就近入住老年“关爱之家” ,也可以选择入住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部分老人碍于传统思维,顾及面子,入住机构的主观意愿不强。
5、医疗负担重
新农合的实施,缓解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使“小病扛、大病拖”的问题得到改善。但是,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广泛存在,在老年人群中更为突出。当前,医疗费用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开销。主要原因有:一是长寿但不健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行病患病率较高,需经常性门诊看病,并长期用药,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钱都搭给了医院。二是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偏低。每年500元的门诊报销上限有可能就诊一次都不够;可报销药物范围较窄,尽管住院报销比例已达75%,但据受访老年人反映,真正报销的费用仅占所有医疗费用的40%左右;住院报销比例随医院级别提高而降低,很多重大疾病、疑难杂症往往需要异地就诊,个人负担沉重。社区有家庭一家人因病致贫,需要社区组织募捐救济。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可想而知医疗费用带来的后果。
6、精神文化生活单一
整体而言,近年来社区的文化活动日趋繁荣,但老年妇女的生活依然比较单调。一方面,面向普通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产品供给不足。老年人整体文化层次不高、观念陈旧,农家书屋、广场舞等项目只有少数老年人参与,对于普通老人缺乏吸引力。老年协会缺经费、缺场地、缺专业人手,作用发挥尚不够。另一方面,老年人参与公共文体活动的意愿不强。在农村,“劳动力”概念基本不是按年龄划分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甚至高龄老人,都是农务家务主力,基本无时间、无精力、无心情参加公共活动,最多是邻里间聊聊天、打打牌,自己散散步。农村传统观念中,休闲娱乐有好吃懒做之嫌,制约了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意愿。此外,行政村的整合扩大使得老年人参与活动路途遥远、车辆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安全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老年人走出家门。
四、主要建议
1、加快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
老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为老服务场所,特别是市区应该适度超前,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市老年公寓、市老年活动中心,并加快原有为老服务场所的改扩建步伐,增加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层次的需要。同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办老龄事业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创办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为老服务设施,走政府支持、市场开发、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道路,实现老龄事业福利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有机结合。要切实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老年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形式。重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老年照料服务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我们借鉴。要从老年人口的实际需要和社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两个积极性,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特别是要改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老年社区服务要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在社区内享受到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2、丰富老年妇女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会更积极为老年妇女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老年文化场地建设步伐,逐步实现老年活动场地村村有的目标;要积极组建老年人文化活动团队,发挥文艺骨干的作用,经常性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要举办社区自己的老年文化艺术节,推动农村老年文化繁荣。
3、加强社区老龄工作基础建设
要理顺老龄工作体制,健全县级老龄工作机构,合力配备人员编制,保障工作经费;乡镇要有专兼职老龄干部;村级要有专门负责老龄工作干部。确保老龄工作在基层有机构管,有人抓。要把农村老年协会打造成基层老龄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基层老年协会覆盖率,加强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四自”作用,组织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余热。
4、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尊老风气
子女对老人不够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都没有良好的养老、尊老意识,而且对“关心”这个概念认识不全面。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只要给老年人足够的物质享受就是关心老人、体贴老人了,严重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要解决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子女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树立关心老人心理的观念。也就是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老风气。社区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来告诉市民关心老人,尤其是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开展关爱老年人的评比活动,并对这方面做得好的市民进行公开表扬,鼓励大家关心老年人。给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与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状况。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些酬金,在不高的养老金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生活费,以补贴并不十分宽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摆正自己的心态;此外,这种能者多劳多得的竞争机制,还可以刺激老年人继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老年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给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能真正让老年人做到我们一直提倡的“老有所为,贡献余热”,何乐而不为?最后我们衷心地希望所有忙碌了大半辈子,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老人朋友能够在他们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北区妇联 壮苏君)